詩歌賞析

父,我知道我的一生

« D305 »

賞析一

父愛分好兒女一生

兒女知父製作甄陶

一 父,我知道我的一生,你已為我分好;所有必須發生變更,我不害怕看到;我求你賜長久忠誠,存心討你歡笑。

二 我求要得「有意」的愛,時常儆醒的慧,常以笑容歡迎事態,擦乾不禁眼淚,心能與它自己合拍,好來同情、安慰。

這首詩歌的作者是安娜瓦寧(Anna LaetitiaWaring),1820年生於英國南威爾斯。她從小信主,生性和藹可親,樂意施予,常投入慈善工作,對協助被釋放的囚犯重新回到社會很有負擔。她非常好學,為研究舊約聖經,甚至主修希伯來文,特別鍾愛以希伯來文研讀詩篇。

瓦寧姊妹寫這首詩時年僅二十多歲。也許是因身體不好,常覺有今天卻不知是否還有明天,所以詩歌第一節就說:「父,我知道我的一生,你已替我分好;」正值人生起步的年紀,應該懷抱夢想的她,已開始思索一生的事。原以為這是首勉勵的詩歌,但一開頭就是對神親密的呼喊——「父」,說明了瓦寧是以何種角度來寫這首詩,也一併帶出了這詩的甜美。

雖是首在患難中所寫,字裡行間都透露著有主無己的詩歌,但若知道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出自愛我們、認識我們的父所排定的,我們就能安心的走上往前的道路。因此不僅能將現在交託給父神,也能將一生交託給祂。既然如此,我們還害怕什麼?不管身處哪個需作出抉擇的十字路口,或對未來感到困惑時,即使「所有必須發生變更」,但祂都已為我們分好,所以「不害怕看到」;因為知道這是出自「父」,就能明白且滿有把握。但要祈求的是在過程中能有「長久忠誠,存心討你歡笑」的單純。

當我們持續在某種的環境中,往前的方向不明或對神感到疑惑而無所適從時,最需要的就是回到祂的面前,回想起初祂對我們的愛。第二節:「我求要得『有意』的愛,時常儆醒的慧,常以笑容歡迎事態,擦乾不禁眼淚,心能與它自己合拍,好來同情、安慰。」我們常不明白神對我們的愛。我想,當瓦寧姊妹因身體不適而經常臥病在床時,應也曾疑惑過。但持續處於這樣為難的情形中,她所求的並不是得著醫治或任何環境的改變,而是求神有旨意的愛。即使明白祂在我們身上所作的是管制、是擊打,也都不求父停手。賽六四8:「耶和華啊,現在你仍是我們的父;我們是泥土,你是窯匠;我們都是你手的工作。」她深知所有的製作、甄陶都是父親對兒女生命裡的愛,這愛是永遠長存且不變的。但我們何等需要在過程中儆醒,不被自己的感覺或來自撒但的言語所欺騙而誤會了父的愛。在經過這些製作之後,我們就能成為可以被神使用的人;雖然在過程中常有不禁眼淚,心裡卻因知道是父的心意而覺甘甜。

學習祂忍耐走同路徑

充滿主捨己愛受限制

不管是走在主的道路上抑或在人生旅途中,不知有多少真真假假的事物曾使我們眼目迷離。真實的光景固然使我們雀躍且受安慰,但若遇虛假情形、十架對付,我們的反應又如何?第六節:「每條路上都有虛假,是你要我忍耐;每種境遇都有十架,是你引我倚賴;但心靠你若是卑下,無論哪裡可愛。」我們身旁發生不真實的事,往往使我們覺得難受且產生許多疑惑,但這並非要我們徹底失望,而是要我們在其中學習耶穌的忍耐。有時我們在抵擋逼迫或消極事物上不能長久,因為我們缺少了耶穌的忍耐。主耶穌在地上時,忍受了從人而來的許多逼迫及人種種裡外不一的虛謊光景,然而直到過了二十個世紀的今天,祂仍在忍受。對於這樣的人,主並沒有用任何超自然現象來「處罰」他們或為自己有任何表白,祂到如今仍不作任何反應;這就是耶穌的忍耐。我們都有分這樣一位神的生命,讚美主!當我們與祂有交通,並住在祂裡面,我們就有分於祂的忍耐,跟著祂同走一個路徑。

瓦寧姊妹在這些事上有主觀的經歷。第六節中兩次說到「是你」,這說出了她與主之間有很深的交通。有時唱到這裡,我也會自問:「我若在這樣的情形裡,能否知道『是你』?還是只見表面的人、事、物?」若只注意這些就不能常有喜樂,但我們的心若對主倚賴、信靠,就不論被放在哪一種情形裡,都覺得週遭的人、事、物是可愛的。

以往常常覺得,好像信主後,越認識主,在一些事上就越被限制,好像沒有什麼可以選擇的機會。但第八節一開頭就說明了神為我們所命定的都是出於祂的愛:「你愛所定我的選擇,不是我的捆繩」。神愛人,但在人裡面卻滿了墮落的元素。我們或許不認識自己真實的光景,但神知道這樣的難處,就為我們命定了一些無法選擇的苦難。但苦難的目的並不是要我們受苦,而是要使我們這墮落的人受到限制,這限制是種保護。我們都渴望自由、無拘無束,但有時太多的自由卻挪去了神在祂愛裡所加給我們的限制,使我們自己被暴露在危險之中。那到底何謂自由?第八節接著說:「我在暗中受你領帥,已識你的見證:一生充滿捨己的愛,就是自由一生。」主耶穌的一生就是最好的說明。祂在地上時一直是活在神的限制裡,至終到十架上也無自己的揀選,順從父所為祂定好的一切;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,祂便為我們死了。這同時也顯明瞭祂對我們捨己的愛。

最後,我想分享瓦寧姊妹所寫的兩行詩:「世界上有誰像我受那麼多的苦,而得著那麼多的安慰。」我們作見證時通常會強調這兩行詩前句的「苦」,如在經歷上的「苦」、在過程中的「苦」等,但對我們的姊妹而言,重點卻是後句的「安慰」。有前面這麼多的苦又如何呢?因有神親自作了我的安慰,這比什麼都令人喜樂。(完) 盧佳莉 2013.04.14

賞析二

堅信尋求行祂旨意

忠誠存心討主歡笑

這首詩歌的作者是安娜韋琳姊妹(Anna Laetitia Waring),1820年生於英國南威爾斯的尼斯城。她個性和藹可親,並慷慨好施,對監獄的事工格外有負擔。她一生好學,為了讀懂原文的舊約聖經,年輕時就學會了希伯來文。她每天勤讀舊約,尤其喜歡以希伯來文研讀詩篇原文,也許因此便自然孕育出詩感來。韋琳姊妹在十歲時就表現出她在詩文方面的才華,陸續在雜誌上發表詩作。到了1850年,她三十歲時便出版了她第一本的詩文集《詩歌和默想》(Hymns and Meditations)。初版時只有十九首詩作,到了1863年,她四十三歲時,印行到第十版,內容增加到了三九首。並且1858年,她出版了另一本詩歌集(Additional Hymns)。

這首詩歌乃是韋琳姊妹向著父神的禱告。因為身體不好,她地上的帳棚一直搖搖欲墜,度得過今天卻不知還有沒有明天。所以她在這首詩歌第一節開頭便說:「父啊,我知道我的一生,你都已經替我分好了……」第八節是最好的一節,最後的兩句更是經典絕句:「一生充滿捨己的愛,就是自由一生。」

第一節:「父,我知道我的一生,你已替我分好;所有必須發生變更,我不害怕看到;我求你賜長久忠誠,存心討你歡笑。」作者在一開頭就說,「父,我知道我的一生,你已替我分好;」從「我知道」可見作者裡面有一種的篤定——父神早已經分好了她的一生。她並非說,父已經替我分好「現在」的事,或只是未來一年、五年、十年後的事,而是「一生」。父是起頭、源頭、計劃者,祂計劃、安排作者的一生,也安排我們——祂的每一個兒女——的一生。因為我們的一生都在父的手裡,祂已經替我們分好了,所以我們不必掙扎、努力,憑自己做任何的安排與決定,也不需要擔心、憂愁前面的道路當如何行。我們只需要尋求祂的旨意,並且信靠祂,這就使我們足以在祂裡面安然。

因著作者知道父神已分好了她的一生,所以她有一種堅定的信心:在這一生中,她不害怕看到所有必須會發生的變更。不是只不害怕看到一點點或某些變更,而是所有變更,都不害怕看到。因為她知道,所有變更都是在父的手裡;不是偶然的,乃都是「必須」的。羅八上:「還有,我們曉得萬有都互相效力,叫愛神的人得益處。」這「所有的變更」,不僅是在人生道路上的每一個轉彎口,更是在我們的工作、家庭、學校、生活中的一切變更,可能是大的事,也可能是小的事;但所有這些會使我們受到影響的事,都在父的手裡。

雖然不害怕看到,但是否能「歡然」接受呢?因此,作者求父賜「長久忠誠」,因為沒有把握在每一次遇到變更時,都還能向著主有忠誠的態度,存心討主的歡笑。我們的心也需要被主來煉淨。到底我們的心向著主是如何呢?我摸著作者是求主賜她一顆忠誠的心、一顆只想討主歡笑的心。在面對一生中所有變更時,她只要這一個——要討主的歡笑。

心與神旨意合拍

靈與主調和為一

第二節:「我求要得『有意』的愛,時常儆醒的慧,常以笑容歡迎事態,擦乾不禁眼淚,心能與它自己合拍,好來同情、安慰。」在跟隨主的路上,會有不禁的眼淚,所以作者希望能得到有意的愛,時常儆醒的智慧。我很受感動,作者說她願常以「笑容」「歡迎」每一件發生在她身上的事。對於神的旨意,我們常常都是糊塗、不清楚的,因此面對事情的反應也常常是愚昧、魯鈍、沒有感覺的,或者無法儆醒回到靈裡,心存怨懟。但願我們也都願意歡歡喜喜地來接受一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。而我們的態度則根據我們的心,因此作者更盼望她的心能與神的旨意合拍,來受父神的同情和安慰。

第三節:「我不要有不安意志,急忙到東到西,要求要作幾件大事,或要明白秘密;我要被待如同孩子,所往都是受意。」雖然知道父已替我分好一生,但仍有很多事情得面對、完成。然而我們很容易是在自己裡面忙碌,因此失去了神的同在。或者,當不知道要做什麼時,就會想找事情來做,心無法安靜下來,甚至想要做幾件大事,抑或想要明白什麼。在這樣的情形裡,心中都好掙扎翻騰,沒有平安。因此作者向主懇求,她不要有不安的意志,急忙到東到西,想要趕快完成什麼事或要做幾件大事,或要明白什麼秘密;只要像孩子般接受神所有的對待。作者盼望她能回轉像小孩一樣——單純、簡單不複雜。小孩還沒有能力可以處理大事,所以他只要接受父親的安排。其實小孩不會想很多,他只要聽從父母的話;父母教導什麼,他就做什麼。同樣的,面對一生所有遭遇,我們也需要一直活在父面前,等候祂,尋求祂,不必自己妄動。無論在決定某件事當如何行或在轉彎口面臨揀選時,我們都只需要「接受」——接受父在我們身上的旨意。

第四節:「無論我在世界何地,是有何種景況,我與人心有個交契,我要保守發旺,我要為愛出我微力,為著事奉我王。」因此,無論到世界的哪一個地方,遇到什麼樣的景況,作者與她的心已有個交契,她只渴慕、盼望一件事,就是使自己能一直靈裡火熱發旺,心裡充滿對主的愛,好來愛主、事奉主。作者有一個心志,無論在哪裡,她都要事奉神。而這事奉並非落在外面的工作中,因其動機乃是愛,她要在愛裡為她所愛的王擺上她的一他連得。

第五節:「我求你賜每日恩澤,使我能常受教;心能從裡與外調和,當我與你契交;滿意只佔微小旁側,若你能得榮耀。」在這事奉的路上,作者知道她不能憑靠自己天然的能力。她對主是滿了敬畏的,所以她求父賜下每日的恩澤,藉著父在靈中的教導,使她知道該如何來事奉神、服事弟兄姊妹。「心能從裡與外調和,當我與你契交」,意思是,在這事奉的過程中,常常與主有甜美的交通,在靈裡與主調和成為一靈,而在禱告中摸著神的心意來事奉。何等寶貝,事奉主就是「與主契交」,乃是照著主、憑著主、藉著主並同著主來事奉。「滿意只佔微小旁側,若你能得榮耀」,我摸著作者在這裡的意思是,只要主能得榮耀,她不在乎自己處在什麼地位,不在乎工作做得好不好,也不在乎人看不看重。意即她不要自己的感覺,只願意主得榮耀。我們的事奉,不是尋求我們的榮耀,滿足自己的願望,而是叫神得榮耀。

每種境遇都有十架

內心向主滿滿愛意

第六節:「每條路上都有虛假,是你要我忍耐;每種境遇都有十架,是你引我倚賴;但心靠你若是卑下,無論那裡可愛。」不論選擇那一條路,作者有很深的領悟——每條路上都有虛假。我們時常會被虛假的事物所欺騙,但作者說,主就是用這些虛假的事物,叫我們學習忍耐。其實跟隨主的人只有一條路——十字架的道路。雖然其中每一種境遇都有十架,但主乃是借此引領我們來倚賴祂。讚美主,在這十架窄路中,我們當倚賴主,我們要在其中經歷與祂同死並一同復活!這樣的過程對我們可能是種煎熬,我寶貝作者說,「但心靠你若是卑下,無論那裡可愛」,意思是,「如果我在你裡面是卑微的,我就不盼望被高舉,不盼望能有成就,不盼望達到亨通,不盼望得著人的賞賜,也不盼望有某一種的顯明。」可見我們要走這條十架窄路,不僅要倚賴主,更得沒有自己。和受恩教士離世前留了一本聖經給倪柝聲弟兄,裡面有這麼一句話:「為己我無所求,為主我求一切。」主使用我們,我們感謝主;主不使用我們,我們也感謝主。能盡職,感謝主;不能盡職,也感謝主。關鍵在於我們的心。無論所處的境遇如何,甚至叫我們沒有把握,失去信心,很難再往前,「但心靠你若是卑下」,我們就能說,「無論那裡可愛」。

第七節:「如果在我幸福之中,有何尚未求祈,我是渴慕我的內衷,向你能滿愛意;寧願不多為你作工,完全使你歡喜。」我們處於幸福之中,很容易就忘記神。我寶貝作者的心在幸福中仍是向著主的。她說,若還有什麼事還沒有祈求的,那就是我渴慕我的內心,向著主能有滿滿的愛意。不論是在為難還是舒服的環境中,作者都是要主、愛主、倚賴主的。寧願不在外面為主作工,只要完全使主歡喜。

第八節:「你愛所定我的選擇,不是我的捆繩;我在暗中受你領帥,已識你的見證:一生充滿捨己的愛,就是自由一生。」父在祂的愛裡已替我們分好我們的一生,祂所安排的就是我們當選擇的;這對我們並不是捆綁,乃是愛的經綸。在這一路的經歷中,作者乃是在暗中受主的領帥。「暗中」,說出她與主有很多私下、親密的交通,她是在交通中受主的領帥。而主耶穌自己就是我們捨己的榜樣。祂在世上過一種受父限制的生活,卻在靈裡有真正的自由,不受其他任何人事物所捆綁限制。一個一生對神充滿捨己的愛的人,就是一個對己無所求的人,也就是一個擁有自由一生的人。

我摸著作者是一個向主絕對的人。她對主的經歷是逐漸往上升,越到後面越拔高。第一節她的禱告是高的,但從二、三節看出她還是有軟弱的地方,但她正面地向父發出比較是在自己這一面的求告。而到了第四節,她在調整好自己後,她的禱告就是盼望與人心有交契,並要事奉王。第五節是她在事奉路上的態度。第六、七節則說到在這條十架窄路上,以及她在幸福之中的經歷與看見。第八節是結語,作者願像主一樣,一生充滿捨己的愛,成為一個自由一生的人。阿利路亞!願我們也都有這樣對主的經歷,最後成為一個真正自由一生的人。(三:http://www.churchinmarlboro.org/hymns/father20I20know.htm)(完) 嚴婉綺 2015.02.15

賞析三

經歷屬靈季節轉換

祈求與祂心意合拍

一 父,我知道我的一生,你已替我分好;所有必須發生變更,我不害怕看到;我求你賜長久忠誠,存心討你歡笑。

二 我求要得「有意」的愛,時常儆醒的慧,常以笑容歡迎事態,擦乾不禁眼淚,心能與它自己合拍,好來同情、安慰。

三 我不要有不安意志,急忙到東到西,要求要作幾件大事,或要明白秘密;我要被待如同孩子,所往都是受意。

此詩以「父」這稱謂作為起始,將我帶進與祂生命的關係裡;不是「主」、不是「神」,乃是「父」。定奪我一生的乃是我的父,因此我能沒有不平、沒有抗拒。

生命的成長乃由生命的神所定規——何時植物該萌芽、生枝,都已分好。若無春夏秋冬四季之變更,便無生命的成長。「分好」與「變更」乃兩相配合,已分好之春夏秋冬四季的變更,帶進生命的成熟。春夏秋冬,意即我們一生所遭遇之環境;外面遭遇之變更,為使裡面屬靈季節有所轉換。雖然我們的天性乃易趨向安逸,害怕看到變更,但拒絕變更就是拒絕季節的轉換,如此就無法有生命的成長。許多基督徒也許經歷環境的變更,但因未在其中遇見主,內裡便無季節之轉換,何等可惜!然而,生命要活在價值裡,就必須成長。在創世記第一章中,第一天的光來了,就有了生命的萌發;但光又走了。我們唯獨進入第四天的光源(即主自己),才能經歷創世記第八章所說的「稼穡、寒暑、冬夏、晝夜」之變更,並因而帶進生命真實的成長。

當我們有了這樣的看見,就不再害怕看到所有變更;但求主賜長久忠誠,存心討主歡笑。

有時我們向主的祈求,並無真實的意義,然而第二節所說「「有意」的愛」,乃指照著神意的愛。在神那一面,求神給我出於祂心意的愛。在我這一面,求神使我在安逸中有儆醒的慧,才能在面臨變更時,仍能以笑容歡迎事態(即「變更」),並擦乾不禁眼淚,求神使我的心能與「它」自己合拍。「它」乃指有意的愛。與主合拍也許容易,但與主的心意合拍就不容易了。就著我們的天然實在是有很多的不願,但仍求神使我的心能與祂的心意合拍,好來同情、安慰。

第二節的「有所要」與第三節的「有所拒絕」,乃為相互呼應。我們仰望主的帶領,尋求祂的心意,卻常憑著自己的方式,結果只能不安,甚至迷惘,急忙努力,卻是徒勞。尤其當青年人面臨婚姻及工作時,因對目前及未來有所防備,故而常感不安並多方探聽詢問。對當前的事,容易認為主在我們身上有不同的靈感和顯出,而欲作幾件大事彰顯自己。對將來的事,則急切欲明白秘密。這說出我們尚未經歷裡面屬靈季節的轉換。不需責怪環境或抱怨主,其關鍵全在於我的「有所要」或「有所拒絕」。我的「要」與「不要」若是正確,就必經歷祂的生命在我裡面的正常成長。所以求主使我要被待如同孩子,所往都是受意。

受教心與主契交

捨己愛自由一生

四 無論我在世界何地,是有何種景況,我與人心有個交契,我要保守發旺,我要為愛出我微力,為著事奉我王。

五 我求你賜每日恩澤,使我能常受教;心能從裡與外調和,當我與你契交;滿意只佔微小旁側,若你能得榮耀。

六 每條路上都有虛假,是你要我忍耐;每種境遇都有十架,是你引我倚賴;但心靠你若是卑下,無論那裡可愛。

七 如果在我幸福之中,有何尚未求祈,我是渴慕我的內衷,向你能滿愛意;寧願不多為你作工,完全使你歡喜。

八 你愛所定我的選擇,不是我的捆繩;我在暗中受你領帥,已識你的見證:一生充滿捨己的愛,就是自由一生。

第四節與第五節亦有巧妙配合之處,第四節的「世界何地」和「何種景況」與第五節的「「每日」恩澤」,同樣是提及時間與空間。求主賜每日恩澤,使我無論在怎樣的環境裡,因著我所看見的異象而堅持,使對我的事奉和奉獻不解的家人、同事,至終能因我所活出的而瞭解我的心境,不再為難我的服事或作不當之邀約,使我與人心有真實的交契。但我仍要保守發旺,不因人事更迭而冷淡。特別在職場生涯中,更需經歷主才是我真正的王,地上的老闆不過是替天上的主發薪資給我。故無論處於何種景況,我要持續為愛出我微力,為著事奉我王。

第四節的「與人心交契」與第五節的「與主契交」相呼應。求主使我有受教的心,能從裡到外與主調和,毫無勉強受壓,而與主契交;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彰顯基督,而與人心有交契。並願在事奉主時,不以滿意為誇耀,只為使主得著榮耀。

第六節的「逆境」對應第七節的「順境」。在每條路上虛假的逆境中,是主要我忍耐;在各種境遇裡常有十字架的對付,憑己不可能勝過,甚而因此軟弱,我的主卻引領我倚賴祂,而非倚靠稍縱即逝之地上事業。願我的心在逆境中靠主降卑,如此則「無論那裡可愛」。在順境之中,我們常會忘記主。例如,姊妹在戀愛的幸福中,必想追求更幸福的下一步——結婚,但有時反而不幸福。此時,我當回到我的內衷,再恢復以起初的愛來愛祂。寧願不多為主作工,只求得主歡喜。

最後一節說到「選擇」與「捆繩」、「捨己」與「自由」。父母因著愛而為兒女所定之選擇,常是兒女的捆繩;但神在愛中為我所定之選擇,卻非我的捆繩。這位神乃是自隱的神,雖常不為祂自己表白,卻從未失手、也從未失誤過。故此我在「暗中」受這位自隱的神領帥,只要回到深處,就必認識祂美好的定旨。在一生的每個歷程中,不再動靜得咎,而願放下自己;如此充滿捨己的愛,就是自由的一生!(完) 愛詩人整理 2012.09.09


churchinmontereypark.org & 蒙特利公園市召會